<!--go-->
鄧芝卻不和郭攸之糾結在自己的話是否前後矛盾這個問題上,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反駁他:“郭大人此言大謬,只重才而不重德,那是當年曹孟德的套路。當年曹孟德曾釋出招賢令,廣招天下有才之人,不管對方德行如何只要有才都能得到他的重用。
最後結果如何?現今魏國朝堂上烏煙瘴氣的,幾致滅國,這難道不是當年曹孟德胡亂招募人才埋下的隱禍嗎?
陛下,照微臣看來,一個人的德行遠比才能重要,學識才能都是可以慢慢學的,但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的稟性是很難改的。所以,微臣認為,陛下錄用人才,應首重德行。”鄧芝對這郭攸之說了一輪,又對劉厚拱拱手說一輪。
他這一番話引來不少人的認同,這也是儒家對於人才的基本論調,中國千百年來選拔人才也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選的。起初國家選拔人才的方法是透過“舉孝廉”,即地方官推薦轄地中的孝子廉吏。“孝”和“廉”就是一種道德標準。
想當官,就要具備這樣的道德水平。但是評判這種道德水平的方法,往往是地方官一言而決,可想而知這樣的選拔~出的道德人才有多少水分,從中又可能滋生多少腐敗。
後來的皇朝採用科舉的方式選拔人才,這種透過考試的選材形式本來是很先進的,領先於世界上千年,甚至到了後世都還在透過各種考試來選拔人才。可是,問題出在考試的內容上,科舉考試考的是四書五經裡的內容,四書五經其實就是儒家的道德行為規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