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上次說到,這個年代能當官的人基本上都是名門望族的人,能當大官的人更是身世顯赫,在朝中有很多人幫扶的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甚至連九品中正制也才剛剛出來,貧寒士子根本沒有進身之階。
漢朝使用的人才選拔機制是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這種人才選拔制度雖然在後面也需要考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不過在前期是先要經過地方長官的推薦的,這就很難免依賴於地方官的個人主觀意識了。
如果這個地方官是個公平公正的人還好,如果稍有私心,那麼他推薦的人,肯定會是和自己沾親帶故的人。況且,那個時候還有一句話叫“舉賢不避親”,這句話就令那些為國家舉薦賢才的地方官員有了很好的藉口,可以完全不用顧忌迴避制度。
還有一個問題,貧寒之家出身的人,很難有機會讀書,即使千辛萬苦讀書有成,沒有人引見,沒有錢去交際應酬,怎麼樣才能讓地方官認識你,賞識你,繼而肯將寶貴的舉薦名額讓給你一個呢?
所以,在這種人才選拔制度下,漢朝被舉薦上去做官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人。而當這些人做了官後,他們飲水思源之下,自然也會舉薦世家大族的後人。
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做官的人越來越多是這些世家大族的人,而這些世家大族也因為越來越多人在朝中為官,而得到更多的好處和優待,繼而使得宗族越來越繁榮昌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