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還有另一個負面客觀規律,隨著科技水平的持續進步,完成基礎知識積累所需的學習時間必然越來越長,這一點不會因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持續增強而改變。
古代會識文斷字已能當個賬房先生,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卻是小學生的事情。
上條時間線裡,陳鋒在幼兒普及教育裡學完了高階微積分,結果普通人本科畢業卻要四十年。
古時誰要能活到三十歲,都不用看書,也不用出口成章,往那兒一擺就是德高望重見多識廣的鄉賢。
再稍微讀點書,會寫字,那就是正經學問人。
那是因為古時候本來需要人類記憶的東西就不多,知識尚在累積過程中。
當然古人裡也有才華橫溢曠古絕今的真·大佬,能用少量的背景知識堪破深奧的道理,那隻能恨不生在千年後了。
到了二十一世紀,三十歲的大師卻已經鳳毛麟角,萬里挑一。
再到三十一世紀[翠微居],真正的學問大師基本都是百歲以上,且依然精神矍鑠的“中老年”。
放眼全人類,總量達到數億的科學工作者裡,如歐青嵐這般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億裡挑一。
歐陽博士與斯科特之流雖然也還算不錯,但與董山、伊曼努爾等人的差距卻是無限大。
造成這般現象的,在於隨著後世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原本短短几十年的壽命被拉長至近兩百歲。
人在經歷過十餘年的少年與發育期後,差不多依然在十六歲後成年,此後將迎來漫長的青壯年期,一直要到臨死前二三十年,才會因不可逆的衰老而感到明顯的體能下降,思維變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