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山區村民家裡,都或多或少養了幾頭豬,一方面家裡和剩飯剩菜可以用來餵豬,因此不會浪費。另一方面,山野之中能夠採集不少野草,也可以用來餵豬。
這樣的野草被農村人稱作豬草,閒暇時採割獵草,是我們小時候的勞作課目之一,有“筆桿草”、“燈籠草”、“厥草”、“野芹菜”、“艾草”等等等等,現在還能一一分辨出來。
那時候沒有豬飼料,全靠剩飯剩菜、豬草喂大,一頭豬常常要餵養一兩年,才能成長到出欄屠宰。養豬還有一個好處,能夠合理利用米糠。
那時已經有了電動的碾米機,不過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稻米加工裝置。稻穀收割回來之後,用碾米機剝除穀殼。一個漏斗,裡面有鐵篩子和軸承,依靠軸承轉動,鐵篩子過濾,剝除的穀殼。
這樣的剝除法並不徹底,出現粗糠、細糠,裡面還會夾雜著細米,豬對糠特別感興趣,餵豬時灑上一把糠,豬吃的相當歡。
餵豬的活我經常幹,而且從小幹到大,幼小的身軀提著個大大的潲水桶,走到豬圈,然後熟練的“嚕嚕”呼喚幾聲,豬就會成群的圍攏過來。
有一種葫蘆能長得很大,剛長成時,表皮青澀,非常鮮嫩,是農村常見的瓜果蔬菜之一,完全成熟之後,表皮完全木化,呈現金黃色,特別堅硬。
將完全成熟的葫蘆,剖成兩半,因為堅硬,一般都是用鋸子鋸開。挖空裡面的囊,製成葫蘆瓢,成為農村家庭常用的盛具,農村家裡都有好幾個,用來盛不同的東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