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識字本來就不容易,何況是古代沒有拼音的時候。
古代人學習生字,要不就是看千字文,要不就是學百家姓。
這些都是人們常用的,大家都知道的一些字。
也大多都是用字注音,這種方式真的很難。
我朝使用的識字方法,也仍然是以漢字標註為主。
因此,也衍生了好幾種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
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
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一個意思。
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
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仍然有很大的侷限性。
有的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
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
“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