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冢者,墳也,斜者,古為宮人之墓。冢斜古村相傳乃是夏王朝開國元帝大禹王的“禹妃”及後來越國王族宮人的陵墓所在地,禹王的一支後裔在此聚族成村,也是後來的早期越國初都,冢斜村名也由此而來。此地四周環山,北有秦望,南有龍山,西有象鼻,南有轟溪。舜江從村北來,環繞村東而去。
冢斜餘氏先祖大禹,開創姒姓一族,後由禹王三子餘(註釋1)衍生出餘氏一脈。村中八成以上為余姓,餘氏是大禹的後人,相傳大禹有三個兒子,三子名罕,賜姓為餘,有幾年塗山氏之意。整個古村,背靠大山,倚山坡而建,一條溪流環村流淌,小溪外是大片農田,南面也有青山屏衛。舉目四顧,端的是銀裝素裹,風物相宜,令人眼前一亮。
村口不遠處便是餘氏宗祠,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和東西看樓組成,內建一個古戲臺,建築考究,雕飾華麗,宗祠門口樹立旗杆石,石裡嵌著兩根高大的旗杆,修長挺拔,直衝藍天。祠前有照壁,一面寫的是“本支百世”,另一面“源遠流長”,是典型的祠堂格局。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是村裡就會在這裡舉行祭禹大典。
宗祠有前後兩進,為四合院格式,祠堂前廳後面即是戲臺,兩側為看樓。祠堂建築也極其精美,格調典雅古樸,磚牆石柱,牛腿上雕刻著各式人物和獅子,造型獨特,惟妙惟肖。正廳後壁為神堂,掛著明代狀元兵部尚書餘煌、清代河南布政使餘柄燾,因其恩科殿試第八名,故稱其為八老爺,以及民國時北京市長餘晉龢等餘氏先賢的畫像,廳上有“明德堂”、“保釐東土”等匾額,這些古物儲存下來已屬不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