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格物致知。
這是華夏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禮記·大學》中指出:
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遺憾的是。
《禮記·大學》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
所以一直以來,各行各業對它的釋義與爭論都不少。
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註》指出: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意寓著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致使知性通達至極。
朱熹此人在後世的評價褒貶不一,加之徐雲知網裡充的錢也快用光...咳咳,對於理學心學這塊瞭解的也確實不深。
所以對於此人就不過深入評價了。
但單從格物致知這一方面的認知來說,朱熹和王陽明的釋義,應該是最能切合華夏人認知的解釋。
這四個字對於華夏近代物理學的影響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呢?
眾所周知。
物理在清朝末年西學東漸的時候傳入的華夏,最初它不是叫物理學,而是叫格致學。
這個稱呼的影響之深,以至於如今很多復旦物理系的學生還是認為學的是格致,並且大多會自學一門文科來彌補遺憾。
因此猶豫再三。
徐雲最終選擇了將新社團取名為格物社。
還是那句說了無數遍的老話。
他沒有任何一絲去幫助東方證券延續生命的想法,可也不可能去觸犯河蟹神獸的威嚴。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