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吳浩的糧食,由淮東沿海至山東濱州寧海鎮(黃河入海口所在地),兩千多里的路;換裝張林的河船,溯流而至東平,又是大好幾百裡的路,全程三千里路,無休止的出沒風波,真心的不容易。
押糧的是王義深,不止押海路,而是一路押到東平府。
(王義深,原陳孝忠部下,紅襖軍的老人兒,山東的土著,人地兩宜,相關詳見第五十九章《秋風起,淮東變》)
後半段的路,單靠張氏兄弟,吳浩並不放心,尤其是,進了東平府境,並不代表就能進東平城。
黃河在東平城西十餘里外流過,而東平城在重圍之中,所以,還有個“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幸好,其一,圍城半年,蒙古人也熬的兩眼發黑,而東平城援軍、餉道早絕,蒙古人的心多少也懈了,所以,偵巡不如頭兩個月那般嚴密了。
其二,木華黎“圍三闕一”,“闕”的這一面,正正是北面。
木華黎從未做不計代價強攻的打算,逼反時全部後,更進一步打定了長圍的主意;不過,此時,蒙古人的戰爭資源,還遠不能同後來忽必烈圍攻襄陽時相比,對於蒙古人來說,圍上六、七個月,就算“長圍”了。
(忽必烈可是圍了襄陽六、七年,說到底,彼時,蒙古人已經消化了大半個中國,獲得了取之不盡的戰爭資源,可以沒完沒了的同南宋耗下去;反觀南宋,此消彼長,戰爭資源愈來愈少,愈來愈力不從心。)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