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京軍,也就是從各地抽調而來的衛所兵精銳全軍覆沒,為保衛京師,朝廷緊急推行募兵制。
不同於衛所兵,募兵不但待遇高,而且來去自由,不世襲,不累及子孫,有較大的吸引力,也因此能招募到更好的兵源。
此後,大凡戰鬥力較強的軍隊都是由招募而來,如戚繼光的“戚家軍”、俞大猷的“俞家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的遼東兵等等。
到了明末時,盧象升的天雄兵,吳三桂的關寧兵,曹文詔、曹變蛟等勇猛善戰的總兵,他們麾下的兵馬大部分也都是募兵,又在募兵之中,選擇勇猛敢戰之人為家丁,高薪供養,一旦有戰,家丁為絕對的主力和中堅。
不同於衛所兵,募兵耗費大,募兵愈眾,所耗也就愈多,大明朝廷養不起,所以明知道衛所制弊端重重,軍紀廢弛,但朝廷卻一直保留衛所,縫縫補補,想方設法的維繫,而在這中間,衛所制的角色也有所改變,衛所兵最大的功能,不再是從軍作戰,而是偏向屯田,為募兵提供後勤支援。
這一點,在九邊重鎮中尤其明顯,各鎮的主力基本都是募兵而來,但輔兵和後勤支援,則還是由原先的衛所兵負責。
榆林衛也不例外。
榆林是邊疆重鎮,設有一個衛指揮使司,下轄左、右、中、前、後5個千戶所。
尤家世襲的是中衛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