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截肢的發展其實就是外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最早的截肢是斧鋸加身,烙鐵滾油做善後。沒有肌皮瓣做包埋也沒有縫合。切+燙就是截肢的全部過程,時間不會超過三分鐘,因為拖太久血就流乾了。
之後在解剖學的發展下出現了合規的止血方法,開始使用縫合線替代烙鐵,至少沒了二次傷害,手術的速度也開始放緩。可這個時期依然沒有麻醉,醫生仍要考慮到病人撕心裂肺的尖叫,手術需要繼續保持高速,快進快出。
直到出現麻醉之後,“砍樹”開始慢慢向“雕刻”發展,包括以速度見長的伊格納茨在內都在有意無意地放緩速度。
等到了現代,外科手術早已經成了精細操作的代名詞。
如果有人認真統計麻醉普及前後的手術切口感染率,應該不難發現,自詡進步的麻醉出現之後,手術切口潰爛的機率反而有了進一步的增長。
因為快速手術雖然處理粗糙,但卻能減少接觸,從而減少細菌的定殖,對術後感染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一旦手術變慢,醫生骯髒的雙手接觸切口的時間變長,感染機率自然增長。
所以快速手術的伊格納茨才能在一群矮子裡拔高個,把死亡率控制在40%以下。
當然,觀眾席上的那些醫生們肯定無法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只覺得是單純技術上的原因。因為伊格納茨的手術確實非常具有觀賞性,動作幅度、手速、講解出現的頻率、病人切口的出血量都被控制在了一個完美的動態平衡之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