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百一十五章燒錢的北伐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諸葛亮以劉備的遺詔:“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由,屢屢興兵北伐。

有不少人認為諸葛亮不知變通,硬扛著大義名分與曹魏死磕,力小而謀大,白白耗費了蜀漢的國力。

而吳國的實力卻較曹魏為弱,與其伐魏還不如伐吳。但其實,卻並非如此,從諸葛亮對待孫權稱帝的態度上,便可弄清諸葛亮的真正意圖。

據裴松之引《漢晉春秋》而注《三國志》的記載:是歲(229年),孫權稱尊號,其群臣以並尊二帝(蜀漢,東吳互相承認帝號)來告。

議者鹹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諸葛)亮曰:“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兵疲),使北賊(曹魏)得計,非算之上者...權僣之罪,未宜明也。

“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慶賀孫權稱帝)。諸葛亮遣使慶賀孫權稱帝的原因:其一,孫權有僭號稱帝之心久矣,我們之所以一直裝作不知道,是想引之為援。其二,我們若因此而與東吳斷絕盟好,會使兩國關係緊張,還要移兵東伐。勢必要先吞併吳土,才能北伐曹魏。而東吳賢才尚多,將相和睦,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兩國相持不下而漸漸疲弱,就使曹魏坐收漁人之利。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剖析了吳國的國情。蜀漢的許多官員都認為目前的三分天下於孫權最有利,而孫權的目的已達到,將會不思北進,成不了蜀漢的援手。諸葛亮卻認為目前東吳之所以不思北進而限江自保,在於魏、吳的前線維持在均勢狀態(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而一旦蜀漢大軍進攻東吳,將會打破這種均勢。曹魏的上算是,分裂吳國的國土而再圖後算;曹魏的下算是,劫虜吳國百姓並擴張邊境。而即便東吳不能成為我們的援手,但只要與我們的關係和睦,我們北伐就無東顧之憂,且東吳還可以牽制住曹魏黃河以南的兵力。故而,不能聲討孫權僭號之罪。可以說,諸葛亮選擇北伐,並非是抱著大義名分不放,而是權衡利弊之後的抉擇。以蜀漢的國情,伐魏的確比伐吳更為明智。伐吳:即便攻取了東吳的領土,也會使得蜀漢的兵力,在地理上就被割裂為兩部分,這也是東吳偷襲關羽而劉備卻來不及救援的原因所在。再則,兩弱相爭卻於曹魏最有利。伐魏:一則,無後顧之憂;二則,佔據雍、涼之州而與益州連為一體,以呈秦國、漢高祖統一天下之勢,遠比《隆中對》提出的跨有荊、益,分兵兩出更為合理。故而,諸葛亮以實用主義的原則,遣使慶賀孫權稱帝。據《三國志·後主傳》所載:..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over-->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