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知曉,兩漢時期有許多小人利用察舉機會,或賄賂或靠關係千方百計使自己成為被察舉物件。
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併為之效命。
這樣極易產生宗派行為,形成地方豪強。
還有,察舉制廣泛推行,地方鄉閭因此有了評議之風。
“清議”名士好品評臧否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
歷史上,這種惡劣風氣還遺留給了後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
“清議”名士中有許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藝,以就聲價”者,清議成了這些偽君子攫取名利、撈取政治好處的資本……
對士人道德品質的考察是察舉制的前提,但這不易做好,因為很難對人的道德品質作出中肯的評價。
人的道德品質須透過對他言行的長期考察才能得出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種言行還可能是假的,亦或他以後發生蛻變。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譬如《後漢書·許荊傳》中那個挖空心思、沽名釣譽的許武。
王莽篡漢前,謙恭至孝,有很大的聲譽和威望。
後來卻成為篡漢的歷史罪人,正所謂“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偽誰復知”?
而且慶忌深知,察舉制容易使世家的形成,壟斷仕途。
譬如東漢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
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