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范蠡又繼續為一眾吳軍將領介紹道:“現在,我大吳在鄴城、漳水一線,聚集了三十萬步騎。”
“不算邑兵,中原的潁川、三川、河東、上黨,以及故趙之地,我大吳有戰兵十六萬人,大半屯於吳魏邊境,以及吳韓邊境,以備不測。”
這一次吳國動輒大戰,出動的兵力是前所未有的眾多。
邑兵的戰鬥力較差,而且屬於臨時徵召起來,有的是本地人,對吳國的歸屬感不高,所以不計其中。
吳國現在還能舉國之兵,百萬人馬進行作戰。
但是,何苦來哉?
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列國必然不會給吳國這種時間。
公子章站了出來,朝著帥位上的慶忌躬身行禮道:“父王,兒臣以為,為確保此戰勝利,我大吳應舉國之兵,傾盡所有,儘可能的徵召更多的兵員奔赴前線。”
“不妥。”
還不等慶忌說話,伍子胥便反駁道:“且不說時間上來不及。負責後勤補給的隊伍,勞役根本不夠,倉促集結人手,可能會鬧出亂子,適得其反。”
“再者說,若舉國之兵,我大吳目前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力投入到糧道當中。運糧困難,會成為我吳軍的一大短處。”
伍子胥所言,不無道理。
打仗,尤其是這種規模的大戰,並不是說只要戰兵,輔兵以及民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要是後方沒有足夠的民夫,保證糧道不絕,把糧秣輜重源源不斷的送到前線,戰事就無法進行下去,吳軍也會不戰自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