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攝影技術剛開始的時候,底片最早期是用金屬,後來用的是玻璃,一次只能拍一張,無法拍攝連續運動的影象。直到1888年,伊士曼柯達發明以明膠為基底的膠捲後,拍攝連續運動的影象才成為可能,電影隨之被髮明出來併成為一種偉大的藝術形式。
當代電影的標準幀率是24幀每秒,即每一秒鐘播放24幅照片。但電影一開始並不是24幀每秒,受制於早期攝像機和感光膠片的技術限制,最開始的電影幀率只有12幀每秒,因此看起來非常“卡頓”。但這反而逐漸成為一種早期電影的標誌和影片效果,比如聲名大噪的卓別林電影,這種卡頓實際上成為喜劇效果的一部分。後來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髮展,膠片能更快的感光、曝光,以及電動卷軸代替人工卷軸,影片的拍攝和播放速度不斷提升,最終達到人眼觀看運動畫面而不覺得卡頓的一個下限:24幀每秒,併成為電影的播放標準被固定下來。
至今,世界上仍有一大半電影播放裝置按照這個標準運轉。同時,相片的底片大小有多種規格,也同樣影響了攝像機的底片規格。後來,35毫米膠片成為一種標準,大部分電影攝像機也以此為標準,即35毫米電影攝像機。標準的35毫米電影攝像機膠捲盒(菲林鐵盒)包含122米或者305米長的膠捲,最長可以拍攝10分鐘左右。這種電影攝像機非常沉重,只能放在支架上進行拍攝。為了攝像機的輕便化和小型化,膠捲的規格又發展出16毫米和8毫米兩種,電影攝像機變小了,手持攝影開始引入電影的拍攝中,並影響了電影鏡頭語言的表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