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東漢時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徵辟制和察舉制。
東漢是二元君主制,所以才會產生兩種入仕方式的區別。
徵辟,是地方行政長官或者中央聽說了某個人的名氣,專門下令徵辟他當官。
察舉,是地方每年都要選出一些名聲好的年輕人,推薦給中央,讓中央考察後任命。
當然,不管是徵辟還是察舉,被選擇的人都是可以拒絕的,這麼做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失禮,反而會讓人覺得是不屑於跟權貴合流,受到當世人的尊敬。
有一說一,這個觀念其實挺奇葩的。
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著為國家效力,也不想著造福百姓,就是端著架子顯清高.活著的意義何在?!
可這年月的人,就吃這麼一套,覺得清高的人就是讓人尊敬和羨慕。
不管怎麼說吧,徵辟和察舉制的本意,都是要錄用那些在民間有才華,但是沒有入仕通道的人,給他們一個入仕做官的機會。
可隨著漢末世家豪強的力量越來越大,從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權,所謂的徵辟和察舉,都變成了世家的一畝三分地。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說的大多都是東漢末年這段時間的事兒。
到了董卓亂政,諸侯並起的年代,朝廷權威不存,這種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世家大族們進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權,後來曹丕繼位,為了獲取世家支援他稱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讓世家徹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