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說,您派出的人已聯絡上了德國人?”德黑蘭的王宮裡,一個年輕的聲音壓抑著興奮與激動,用略微有些顫抖的聲音問道。
“是的。不僅聯絡上了他們,還見到了隆美爾元帥本人。”
“怎麼樣?”
“英國人被打得潰不成軍……我們的使者見到了成千上萬的英國與印度俘虜。”
“我不問這個……這我已經知道了,德國人能打到這裡來,本身就說明了他們的厲害。”年輕的聲音焦急地問,“我是問,他們對我們的態度如何,願意幫我們趕走俄國人與英國人麼?”
“這當然沒問題,但要付出一些代價。”
“我可以接受,類似埃及、伊拉克的條件,甚至比他們更高一點的代價都可以接受,現在的日子我一天也過不下去了!他們是不是要石油?我可以給他們!要駐軍我也可以答應。”
這個年輕的聲音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發出來的(波斯於1936年改稱伊朗,但隨後幾年內稱波斯比伊朗更普遍,後來才慢慢過渡為伊朗,整體稱呼演變類似於暹羅與泰國的關係),原國王同時也是巴列維父親的禮薩汗雖然比較親德,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也宣佈了中立。但為保住伊朗這條對蘇聯進行物資供應的渠道,盟軍不允許伊朗真正的中立。
8月初,蘇聯和英國共同商定對伊朗進行武裝佔領,並劃分了兩國分界線——這也是19世紀末俄、英兩國在波斯的勢力範圍分界線,直到禮薩汗宣佈獨立自主之後,才逐漸將兩國的勢力驅逐出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