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這個稱呼很古老,周朝早已有之,開始並不指後世讀書的小學,而是指文字學,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干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小學,“小學”之名即由此而得。
相對於小學,還有一個叫大學,大學作為一種具有高等教育職能的機構,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成均和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癢近是也”。虞舜時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學校的意思;
鄭玄:“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
以後夏朝的東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當時位於京師的最高學府。
《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大戴禮記·保傅》記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蓺焉,履大節焉。”
《漢書·禮樂志》記載: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因此在古代,小學是蒙學,用來教小孩子讀書識字和學習書寫的意思,而大學則是專門用來研究學問的場所,男子成年之後束髮履節就可以讀大學,算是高階知識分子了。
當然,為了彰顯儒家流派的學問很高,孔子的學生曾子編寫過一本著名的傳世作品叫《大學》,在書裡面詳細的歸納整理了儒學三綱八目的儒家要義,讓儒家慢慢發展出來一整套的詳細理論,而這些理論在漢朝之後因為適合帝王治國的方略,因此儒家被確立為一種國教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而經過後世儒家弟子的繼承和發揚,最後弄出了一個變態的三綱五常的理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孔老夫子的原始理論被弄的面目全非,中國人的思想徹底就被儒學禁錮了,特別是到了宋朝時期,經過朱熹的重新整理和註解,提出三綱五常的理論之後,儒學再次升級成為一整套嚴格的體系,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而儒學也詳細的把中國人平日說話行事走路甚至是夫妻半夜圈圈叉叉都規定的事無鉅細,一旦不合乎規定便是大逆不道,到了明朝更甚,就連皇帝要和自己的妃子快活都有嚴格的限制,因此明朝的皇帝都很不快活,在一幫儒生的監視下,一個個都不願意上朝,一點兒不對就會被滿朝大臣噴,噴的越發頹廢了,乾脆當木匠,當道士,當縮頭烏龜,反正大明王朝名義上是朕的,但朕管不了,你們愛咋著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