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十五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熱門小說推薦

<!--go-->

門外,一個醉漢正在撒潑打滾。嘴裡含糊不清地嘟囔著什麼。

他們去扶,卻每次都被大力的推回來,山嫻的手上也受了傷。

那醉漢看我出來後,忽然就停止了動作,兩眼一動不動地死盯著我。

眼光十分堅定,絲毫不像喝醉了的人那樣迷離。

隨後說道:“我要喝水,去幫我倒杯水來。”

山嫻看了看我,我點下頭,便去倒了一杯來。

醉漢不接,指著我道:“不要,你去倒!”

倒來一杯,喝完後把杯子往我面前一遞:“還要一杯!”,“還要一杯!”

就這樣來回一起接了三杯。

山嫻看得氣不過。所謂事不過三,再伸過來的話,她就要發飈了。

好在他並沒有繼續要求,而是說道:“我餓了,要吃飯。替我準備一些吃的!”

我示意山恆和山浩去準備,請他進來,卻不願意動,就原地坐在門口。

不一刻,飯菜端來。他也不客氣,端起來就風捲殘雲般把飯菜掃了個乾淨。

吃完以後,滿足的打著嗝,看也不看我們一眼,起來便走。

第二天,又來了。

一樣的流程又走了一遍。

第三天,又來。

第四天,第五天,每天都是同一個時間,同樣的要求。

山嫻等三人感到十分的不解,卻也仍舊照做了。

第六天,同一時間,幾人左等右等,卻不見有人來。一件事情做得久了,就會成為習慣,如果突然打破,反倒會不習慣了。

山嫻道:“今天咋沒來了?還要不要準備吃的給他呀?可別餓壞了。”

山嫻心地很善良,頭兩天還有些怨言,現在卻開始擔心起那人來了。

第七天,那人來了。不同的是今天的穿戴十分整齊,衣著光鮮,一改前幾日的萎靡形象。

巨大的差異,把幾位徒弟都看傻了。

這次倒是沒有推辭,昂首闊步的走了進來。說道:“道長好修為,令人敬服!”

“早就聽聞道長乃是得道高人,善心善行,弘道濟世,果然是名不虛傳!”

我拱手道:“兄臺過獎了,敢問您尊姓大名,這些天如此費心周折,定是有所賜教。”

“此次是有件重要的東西,要託付給有德之人。”說罷從懷中取出一個精美無比的盒子。

開啟一看,24顆精美無比的珠子串成一串,晶瑩剔透,光芒四射,赫然竟然是定海珠!

我不解道:“這???”

那人說道:“世人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如果知道我有此寶在身,相信定會處處都待如上賓,但我化身醉漢,便無人答理,有些甚至惡語相向。這世界上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和機遇,眼睛卻總盯著外面,不向內求。”

“其實真正的財富和機遇,往往就在身邊。善待身邊的每個人,才是正道。”

對於他說的這番話,我深表認同。有人把身家性命賭上而不可得的寶物,卻僅僅因為幾頓飯菜而得來。確切的說,亦不是身家性命和幾頓飯菜的差別,根本的差別在於內心的善念還是惡念。

一念善生,便是天堂,一念惡生,便是地獄。

世人多有諸多心魔。其中最易犯而最不易發覺的,便是“我慢”。

在古人經書中,早已把各種情形細分透徹。

「七種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慢」這個字,在這裡就是心舉為相。我們的內心就自動的會高起來,感覺到自己很強,那就叫做「慢」,這是個通相;這七種慢說它的別相。

《披尋記》裡面說的很清楚。

“謂慢過慢等者:

於劣計己勝,於似計己似,是名為慢。

於似計己勝,於勝計己似,是名過慢。

於勝計己勝,名慢過慢。

於五取蘊觀我我所,是名我慢。

未得計得,名增上慢。

於多分勝計己少劣,是名卑慢。

於實無德計己有德,是名邪慢。如是一切心舉為性,故名為慢。”

第一個是「於劣計己勝,於似計己似」,這叫做「慢」。就是對於不如我的人——這個人不管是那一方面,他都不如我,我超過他,那麼叫做「計己勝」。他是超過別人的,他也就執著我比他強,這是「慢」。「於似計己似」,就是彼此相似,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我也就認為是相等的,我不是不如你,那麼這裡面還是有高舉的味道的,所以叫做「慢」。這是第一個慢,叫做「慢」。

第二個慢是「於似計己勝,於勝計己似」,對於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但是認為自己超過他。「於勝計己似」,事實上那個人的程度是高過我的;但是我感覺我和他是平等的,一樣,這叫做「過慢」,就是超過了。頭一個慢是相等的意思,在相等上執著是相等的;現在是不如人家,他認為和人家一樣,這就是過了,這是「過慢」。

「於勝計己勝」,事實那個人的程度是超過我的;但是我認為我超過他,這叫做「慢過慢」,這是太過了,這種高慢。

「於五取蘊觀我我所,是名我慢」。這個慢,這倒是一個根本的,在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裡面,經過觀察的,不是一般的分別心,經過了觀察,感覺到五蘊裡面有一個我可得,有一個我,有個常恆住不變異的我。有了實體的我了,這個心就自然的會高起來,那麼這叫做「我慢」。

「未得計得,名增上慢」,我沒有成就這樣的功德,我沒得初果,我認為我得初果了;我沒有做到,卻我認為我得到了,這叫做「增上慢」。

這個「增上慢」,是一個修行人,不是一般的人,他真實是用功有多少成就的;但是錯認了訊息,對於這個法相認識得不夠清楚,認識不夠清楚,自己所認為的境界超過了事實的境界,叫做「未得計得」,這叫做「增上慢」。

「於多分勝計己少劣,是名卑慢」,就是那個人超過我很多很多;而我認為,我只是小小的不如他而己,那麼這叫做「卑慢」。

「於實無德計己有德,是名邪慢」,自己實在是一點功德沒有、一點優點也沒有;但是自己感覺自己有功德,那麼叫做「邪慢」。

「如是一切心舉為性」,這一共是七種慢,總而言之,就是心裡面高,就有這個味道,所以叫做「慢」。

古聖先賢的智慧的確是廣大,對於煩惱的相貌說得非常的微細、說得非常的清楚。

需時時刻刻看著自己的心,能發現有分別,有你我他之別,就能保持覺知,循序漸進,做到無我。

一番交談之後,那人並未留下姓名,只說日後定會相見,留下定海珠便走了,頗有些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感覺。

定海珠就這樣到了我手上?感覺也太不真實了吧!

通常的電視情節裡,不是應該打來打去最後才有收穫嗎?<!--over-->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