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人物、學問書籍,頓時在京中掀起了一場熱議——
中國這麼多才俊,進士取中了都不一定能排上官,新進士只有三分之一在京候選,剩下的三分之二都得回鄉依親,要外國人來做什麼?理學才是正宗學問,天子每日聽理學大師講課就夠了,何必求諸異域書籍?
無奈天子下詔時是用內帑懸賞,戶部、都察院都不出來反對,下頭這些小官、書生們的議論更沒用。但也有那麼幾名新入朝的進士格外幸運,能有機會親眼見著、親自勸說上這道奏疏,令天子舍國內才士典籍而求諸外國的人。
詔旨下了不過十天,李夢陽、邊貢、王九思三人便都收到翰林侍講崔燮的帖子,與王守仁共赴崔府之約。
這幾位都是意氣風發的年輕進士。邊貢最年幼,才二十二;王守仁與李夢陽差不多,正是二十六七歲;年紀最大的則是王九思,已是而立之年。明朝男子在年輕時多不蓄鬚,到三十歲之後才蓄起,這幾個人中除了王九思留了短短的髭鬚,還都是不顯年紀的白面書生。
如此年少俊秀,才氣卓絕,自然也就有足夠的本錢傲視群儕。
然而這些驕傲在崔燮面前都要打個折扣。
因為崔燮中的是狀元,還是會試、殿試連中兩元,論起科考成績來,除了王守仁這位弘治六年狀元,都得在他面前俯首。而且這位崔狀元是成化二十三年中試,雖然年才二十九歲,還不及王九思大,入朝時間比他們早六到九年,算是個甚有資歷的前輩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