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東學黨起義前後,借兵問題成為朝鮮政府內部討論的重要議題,但幾起幾落,長期未能得以實行。
先是在一八九三年四月東學道徒報恩聚會時,朝鮮政府即有借兵中國之意。五月二日,舉行大臣會議時,有人提出:忠清道監營兵力微弱,不足以鎮壓之,而京畿防務亦不甚固,唯有借調中國軍隊代戡。會後,朝王特派內務府官員樸齋純親訪袁世凱,請求中國派軍艦及陸軍駐馬山浦,以資鎮懾。袁認為,東學道烏合之眾,不足構成威脅,而“調兵駭聞遠近,必多騷謠”。注1併力勸朝鮮政府宜鎮靜處之。十日,再次召開大臣會議,討論處理報恩事件的對策。朝王又提議請援中國,因領議政沈舜澤、右議政鄭範朝及左議政趙秉世皆持反對意見,未能做出決定。當時,朝王怕京城空虛,不敢派遣親兵,故主張借兵中國。而沈舜澤等人反對借兵中國,只是怕負擔軍費。至於如何妥善解決國內的危機,皆無一人道及。因此,君臣們儘管意見不一,實際上都無改革弊政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打算。只是由於報恩聚會的東學道眾解散,借兵之議才不再提起。
及至一八九四年全琫準起義後,借兵中國之議再起。兩湖招討使洪啟薰密奏朝王,提出借外兵助剿。然而,推動借兵中國之議的最有力者,還是“勢道”注2閔泳駿。閔泳駿的後臺則是朝王李熙和閔妃。當時已有大院君李昰應與東學黨勾結的風傳。李熙和閔妃為防範此事,故積極支援閔泳駿與袁世凱保持密切聯絡。注3只因大臣中反對者甚多,難以付諸實行。五月二十五日,李鴻章電總理衙門稱:“舟次迭接袁道電:‘全羅道匪黨勢頗猖獗,韓兵,練潰敗。又添調江華槍隊炮隊四百餘往剿’雲。韓王未請我派兵援助,日亦未聞派兵,似未便輕動。應俟續信如何,再酌。”注4直到此時,大臣之間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李熙儘管傾向於向中國借兵,但唯一的顧慮是懼怕日本出兵。因為日本代理公使杉村濬曾多次訪問外務署督辦趙秉稷及其他大臣,力言借調外兵甚為不可。注5李熙更擔心借兵中國,日本必以此為藉口出兵,局面將難以收拾,因此舉棋不定,下不了最後的決心。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