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22

熱門小說推薦

,怎能先去請謝相來?謝相雖是能臣,究竟是外臣。我與陛下方是至親,無不能言之事。我知陛下對我有心結,想是有人說了什麼,使得陛下誤解。這也無妨,時日久了,總能看透人心。”

拳拳之言,甚是動人。劉藻卻將她的話一字一句,刻入腦海,細細咂摸她話中之意。

“我已是太后,再無所求,何必來害你,徒生動盪?陛下……”太后看了看皇帝,嘆了口氣,竟不再往下說,舉步而去。

劉藻抬袖下拜,直至太后走下高臺,方直起身,望著太后遠去的背影,蹙起眉頭,不知在想些什麼。

到底已是秋日,秋風漸起,涼意浸體,劉藻又覺腹間有些疼,又有些悶。數名宦官捧著數十竹簡,匆匆趕來。上到高臺上,才知皇帝在此,連忙跪下了行禮。

劉藻目光低垂,落到他們身上,微微彎了彎唇,道:“免禮。”

春和在她身後,見她出聲,方上前道:“外頭風大,陛下入殿去吧。”

劉藻點了點頭,走回殿中。

再入殿,卻沒有方才來時,決心勤勉的樂觀積極了。

她不由打量起這間大殿。

大殿鋪設了地板,入殿皆在門口去鞋履,著布襪而入,故而門前有一宮娥侍奉。大殿寬敞,足能容納百人,兩排柱子支起殿梁,甚是宏偉。劉藻看著那些房柱,想到她年幼時聽的一則故事,說的是荊軻刺秦王的古事。

荊軻入秦,圖窮匕見,秦王見事不好,掀案而起,繞著柱子跑,來躲避荊軻的追殺。

秦王的大殿也該如宣室般寬闊宏偉,有這樣多的柱子,方能使二人,在殿中一追一跑。

劉藻走到御案後坐下,殿中境況,頓時一覽無餘。她這才覺出陌生來。她從前所居房舍很小,遠比不上宣室殿莊嚴,更不及承明殿華麗。

劉藻微微舒了口氣,振作起精神來,思索太后適才那番話,有何含義。

太后似乎是為謝相不妥處解釋而來,但臨去前,那番話,又似為她們之間的生疏而傷心。

劉藻並不怎麼相信,她確實已是太后,但未必再無所求。倘若只要居太后之位,便別無所求,她又何必與謝相一同謀廢昌邑王?昌邑王在位,她也是太后。

更使劉藻心驚之處,則是太后與她分居二宮,但未央宮中發生之事,不過一個上午,太后在長樂宮便一清二楚。

第17章 傀儡

大漢的規矩,大朝僅在每月朔、望日舉行一回。大臣們出入宮門需有“門籍”,門籍上載有姓名貌狀。無門籍者不可擅入宮門。

景帝朝時,魏其侯竇嬰惹惱了竇太后,竇太后下令除其門籍,便是不許他再入宮來。

大朝之外,大臣們各自辦公,遇有事要奏,也可入禁苑奏事。武帝勤勉,當政之時,宮中朝臣往來,奏議不斷;至如漢初時的惠帝,朝政落於其母呂后之手,大臣們數月都未必能見惠帝一面。

劉藻想好了要勤勉,但她發覺,皇帝要勤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宦官將竹簡奉上書案,劉藻低頭打量了兩眼,竹簡帶了些黃色,顯然已放置許久,並非新鮮的奏報。劉藻翻了幾卷,才知皆是諸子百家之著作,並非朝政案牘。她愣了一下,問道:“這些竹簡,可是御史大夫給的?”

漢承秦制,用的也是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當年李斯為秦始皇制定的。三公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掌兵事,武帝時,改太尉為大司馬,多由大將軍兼任。丞相掌政務,統領百官。御史大夫則執掌群臣奏議,監察百官,下達君王詔令。

劉藻要看百官奏章,自是向御史大夫討要。然而得來的,卻是些古籍,與朝政毫無干係。

派去討要文牘的宦官回道:“皆是御史大夫給的。”

劉藻默然,她想過大臣們興許會以陳舊案牘搪塞。她對朝政一竅不通,便是陳舊案牘,也能學到許多,只要拿到,就好了,卻沒想到,御史大夫竟會直接拒絕。

御史大夫楊敞,便是昌邑王退位那日,見了青魚佩痛哭武帝的老者。當日他是第一個提議另立一君的大臣,也是在她拿出青魚佩後,第一個痛哭流涕,斷定這是武帝之物,並對她身份深信不疑的大臣。

自那時情形觀之,楊敞似乎是一純臣,並不討好旁人,凡事秉公而行。今日看來,又非如此。他亦有私心。

劉藻隨意拿起一卷竹簡,放到身前,將竹簡展開。上書文字竟是小篆。她又連換幾卷,皆是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小篆便是那時推行六國,成為官方文字。小篆字形優美,形式奇古,頗受士人喜愛,也因複雜難書,不易學習,而受人詬病。

秦二世而亡,大漢定鼎,漸漸用起了隸書,隸書較小篆更為簡潔,劉藻識字,學的便是隸書。眼下這竹簡用的小篆,她讀得甚是吃力,許多繁雜之字,皆是靠著字形猜測是何事。

她的容色愈發沉下來,先是文牘未曾討要到,而後又是小篆來為難她。再好的脾氣,也免不了焦躁。

春和侍立在旁,略略顯出惶恐之色,留意著小皇帝的動靜,忖度著陛下若是發怒,如何勸好。不想過了數息,小皇帝緊簇的眉頭一點點舒展開,她的眼睛也沉靜下來,一手按在竹簡上,一手撐著下頷,彷彿全神貫注地讀起書簡來。

春和大半生都在宮中,算是昌邑王,這是他侍奉的第四位君王,他的目力自是毒辣,見此,不由暗歎,陛下了不得,年歲稚嫩,卻能收斂脾性,剋制怒意,非常人也。

劉藻的確收斂了脾氣。

御史大夫這般敷衍塞責,她自是生氣,只是她又想到,如此行事,是有人指使,還是他有意為之。倘若前者,何人指使?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朝中能指使得動他的,能有幾人?若是後者,他又意欲何為?

她想不出御史大夫意欲何為,但她卻能猜出一些誰能指使得動他,無非太后、大將軍與丞相。大將軍在擁立昌邑王敗北,又何來膽量,試探新君?想必不是他。太后與丞相二人間,又是何人?

這二人她今日都見過。劉藻腦海中浮現出丞相的模樣,她略感煩躁。大朝後,謝相直入承明殿,至君王床前,甚是無禮,宮人們未曾阻攔,可是畏懼她的權勢?

劉藻一面思慮,一面凝視竹簡,她看了半日,只認出論語二字,竟是儒家典籍。天色暗了下來,殿中又添了兩盞燈。

劉藻對謝漪生出不滿來。偏生這時,腹中又悶悶地疼了起來,一宮人入內,捧著一耳杯,杯中是黑漆漆的藥汁,聞上去便很刺鼻。這是醫官給她開的藥。

劉藻接過,一口氣喝完,口中俱是酸苦,她忙又飲清水漱口,過了許久,口中藥味才淡了下去。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