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的社員們在一起的時候,雖說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但是由於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落後,那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卻絲毫未減。那時候,沒有播種機,沒有除草劑,下種施肥的時候,完全靠人手去完成,一個坑一個眼的去刨,那近千畝地,上千萬個坑就是這樣刨出來的。由春種到秋收,哪一個環節不是鄉親們在用汗水澆灌?
鄉親們祖祖輩輩土生土長在這裡,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他們倒也往往能以苦為樂。可惜了那些下鄉的小知識青年們,才不過十八九歲的年紀,卻也夾雜在鄉親們中間,和鄉親們一起承受那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提起下鄉的知青們,志剛很有一些感觸。也不知是誰提倡讓這些城裡孩子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這個出發點想來也好,但這種行為本身卻著實給一些人帶來身心摧殘。說句實在話,誰願意幹那又苦又累的農村活啊?誰不希望在城裡享受那優越的生活條件?可他們為了響應組織的號召,畢竟來了,不但來了,還一心想要把那活兒幹好。
憑良心說,第一批知青來到這裡時,他們的素質高,對自己的要求嚴,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城裡人,而是與鄉親們一起摸爬滾打,參加任何形式的勞動,鄉親們也對這些小青年們從心裡由衷地佩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以後,知青的素質就不如以前了,可能他們人人都想著早日回城,已經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人也不那麼勤快了,幹活也開始偷懶了,甚至有那麼少數幾個人,經常會幹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那時候,鄉親們誰家要是丟了雞鴨鵝狗,都不用去別的地方找,只要去知青住的集體戶,一準能找到,他們經常會拿老百姓的東西改善伙食。即便如此,鄉親們對這些知青們也儘可能地採取了寬容的態度。是的,人心都是肉長的,誰家沒有兒女,這些稚氣未脫的知青們身在異鄉,遠離父母,想想也怪不容易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