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李世信這一次來參加電影節,其實匆忙的很。
前有春晚需要彩排,後有《三體》需要連載,過完年之後就進入到了入圍影片重新剪輯和字幕譯製的繁忙工作中。
對於這個時空的柏林電影節,李世信幾乎沒怎麼了解。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是這一波確實是犯了資訊蒐集不全的虧。
在從餐廳回酒店的路上,李世信利用手機在網上搜索了一番,這個時空中國際電影節的真實面貌才部分的呈現在了他的面前。
雖然說電影節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但是隨著近些年國際形勢的轉變,各國在各個領域的形態滲透,這個時空中的電影節早就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意識陣地。
但這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不光是柏林是這樣,任何的電影節幾乎都是這樣。在哪裡發起在哪裡舉辦,肯定就是哪裡的群體掌握話語權。
自家的地盤自家說了算,這本無可厚非。
但真正讓李世信難受的,還是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評審制度。
當下大部分的國際電影節,採用的小評審團制。評審團的規模很小,通常只有十個人左右。
這種評審制度有沒有弊端?
分怎麼說。
因為評審人數少,且評審員幾乎都是行業內的大佬,有自己獨立的電影美學觀,所以在評選作品和影人的過程中,小評審團往往會有一種反商業化的文藝逆返心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