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把莊稼都打爛了。一些老漢紛紛的對老賈說:“不能讓它碰莊稼,那些嚼榖粒粒要是受震了,吃下去爛肚、種下去爛苗。”老賈因此疑惑。
“這不是交公糧嗎,咱自己也不吃、不種。再說這機器也許比人打得快呢!省下工好收秋呀。”老申有點文化,也算接受點新生事物……
6.5.1 老式打場
陝北人打場有好幾種方式。一種是跟平川地一樣用碌碡(liù zhou)打場,就是石頭磙子,像圓鼓一樣,側面鑿出密密的細愣愣,兩頭穿上兩根軸,讓牲口拉著在莊稼上滾過,乾透的糧食粒粒就被從殼裡壓出來了。在冷廟溝,很少用這種方式打場,全村只在北坡場上有一俱碌碡,知青來後只見過一次用它打過附近的蕎麥。一方面碌碡太沉,冷廟溝的場都在山上,搬來搬去不方便;其次碌碡滾壓需要那種大場才轉的開,冷廟溝都是山地,大場不多,因此很少用它打場。
最讓知青賞心悅目的是用槤枷打場。一根長棍(柳、桐、蕨木最好)頂上穿一孔,插一木軸,軸伸出部分再綁上一排枝棍(捋直的棗枝最好)。這排棍,講究的要用驢皮綁——一是綁得緊,二是不易斷。雙手握棍從身前舉向腦後,在空中一甩,排棍轉出一圈,上身上臂再使勁向下一壓,重重的拍到地上,也就是拍打到鋪滿莊稼的場上。隊上槤枷打場都是多人集體打。各種各樣的陣式,翻轉變化:有單排前進式,雙排對打式,圍圈聚攏散開式。最好看的是那種跳躍對打式:打中移動不是邁步,而是跳躍,有前跳、後跳、左跳、右跳。跳的過程中,腰還要前後擺,很像兄妹開荒中男演員掄鋤的秧歌步,這種陣式很少使用,因為技術要求特別高,步子要準、身子要穩、腳底下還要碾轉,跳不好,打到別人不說,還極易被腳下的莊稼顆粒滑到崴腳。這種打法,受苦人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想提高效率,因為腳下蹦跳也起到搓打糧食的作用,冷廟溝的幾個老漢給知青們表演過一次,幾分鐘就打了四分之一個場,幾乎能提高一倍的效率,但是老漢們也累的呼呼直喘。集體打槤枷,令人震撼和賞心悅目的是它的整齊,不管什麼陣式,一同舉起、一同打下,“啪”的一聲震響,震的周圍山山峁峁、溝溝叉叉都傳來回響。打槤枷苦雖不重,但沒有唱山歌的,也不能唱打夯號子,更不能說兒話,都是默默的打,只聽到“啪”、“啪”的落地聲,間或有人(組長或其他老漢)輕吼一聲“進”、“退”、“上”、“下”,隊伍則同時改變移動方向,平時再滋愣、調皮的後生此時也是一言不發,精神關注、老老實實的跟上大家的節奏,因為稍不留神,不是自己打了別人、就是別人打了自己。人越多越好看,那陣勢,翻轉騰挪,震天動地,不比腰鼓秧歌差。中國農村用槤枷打場的地區很多,陝北之所以這麼賞心悅目,是因為黃土高坡上的場地太小,逼仄的人們非得整齊劃一、提高效率、玩出花樣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