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9月12日,凌晨。
此刻發生在金門灣中的海戰,在後來遞交給大明大元帥府海軍司的報告中,是一場精心設計的伏擊戰(鄭經的文筆很不錯)——是大明東洋艦隊提督鄭經給來犯的法、荷、西三國海軍準備的必殺圈套。
有誘敵,有伏兵,有阻擊,而且還成功的將總共56艘(有15艘臼炮船在金門海灘上擱淺,還有25條火船已經燒燬)敵艦分成了3部分,分別誘入了金門北灣、金門中灣和金門南灣,以便各個擊破。
鄭經還很有預見性的察覺了“飛剪型快速炮艦”的巨大價值——在火力強大,防禦又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高速移動的能力顯然具有極高的戰術價值。“飛剪型快速炮艦”就如同陸軍的輕騎兵一樣,可以依靠高速運動至敵方的薄弱環節,然後發起突襲。
而且較高的航速還讓它們不容易被敵方的釘頭開花彈命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防禦不足的缺陷——反正船板再厚,也是一炮炸穿,還不如選用薄一點的板材,讓戰艦可以跑得更快一點呢!
另外,“飛剪型快速炮艦”的速度並不是靠減重獲得的,而是採用了飛剪型船艏,所以飛剪型船一樣可以造得比較大比較重。
至於飛剪型船在航行中不夠平穩,有可能會因為側舷火炮齊射而劇烈搖擺的缺點,在釘頭開花彈主宰海戰的時代也不怎麼突出——為了防止開花彈殉爆,戰艦的載炮數目都不多,現在最強大的戰列艦也就裝了四十門艦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