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99

熱門小說推薦

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的歷史戰略要地木蘭,劃下一大塊廣袤的地盤,“移天縮地,大力興建”後世聞名天下的木蘭圍場和承德避暑行宮。

現在的大清已經和歷史發生瞭如此大的偏差,小太子又哪裡能猜得到自家皇阿瑪的想法?如此一來,1684年清軍兩次攻打沙俄雅克薩城堡這件事,也就和這個南巡,北巡一樣變得不確定起來。

因為已經知道歷史的皇阿瑪,肯定會著急的先做出壓制阻止這頭“大毛熊幼崽”發展成長的各種佈置和安排,攻打雅克薩城堡應該已經不是最重要最著急的事情了。

“那除了出兵雅克薩城堡以外,歷史上的康熙二十三年,還有什麼國家大事發生?。”

“主人,康熙二十三年,只有兩件國家大事,兵臨雅克薩和正式開放海禁。”

胤礽緊緊皺起了眉頭,面容嚴肅起來。

“海禁”這兩個字,對於每一位稍微懂一點兒大清歷史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彙。

它的存在,不光是嚴重的影響了當時大清東南沿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抑制了南方各省資本主義萌芽的繼續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它首開了大清這一朝代閉關鎖國的局面。

後來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不管是開放部分海禁,還是更為嚴格的閉關鎖國,它們的政策根基都是整個康熙年間頒佈的各項禁海令,尤其是在康熙晚年,公元1717年制定的沿海五大禁令。

如果說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在早年間因為國家政局不穩,和琉球“前朝遺民”鄭家軍的戰爭影響,而下令禁海,是有一個可以說的過去的理由的話。那麼在康熙皇帝晚年,僅僅因為海盜盛行就懷疑沿海老百姓會和海外“反清復明”的華人勾結等等,進而下達了非常嚴格的禁海命令,真的是一種非常保守的,帶有很明顯的民族狹隘主義的行為思想。

當然,在原來的歷史上,整個康熙一朝,也是有開放海禁的時候的,雖然只是一種對出海人員,船隻以及若干進出口產品都限制非常多的區域性開放。

那就是經歷了從1680到1684年這四年的準備階段,為了早日恢復沿海經濟,在1684年正式下令廢除海禁後,限制性的允許老百姓出海貿易,並且為此設定了廣州,福建,浙江,江蘇四個國際貿易海關的“馳禁”。

從1684年到1717年,滿清政府不光是在翰林院大力培養可以翻譯西方各國家語言的優秀人才,更是積極的出臺各種政策鼓勵沿海人們從事海外貿易。因此才有了史記中的東南“沿海之民始有起色,其船由海關給執照稽查出入,南北遄行,四時獲利。百餘載來,共沐清宴承平之澤。”

而且根據這段史料記載,完全可以推測出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其實是看出來了“工商”有著和同“士農”一樣的,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他曾經在談論工商業的發展的時候與大臣說過:“...貿遷利用,實裨民生...商販通行,遠至外方物產,以阜吾民。”

他甚至還在公元1700年下令廢除匠籍,把匠人們的班匠銀併入天賦中一起徵收,讓大清的匠人們擺脫了政府對於他們的人身控制,大大的促進了大清手工業的發展。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歷史上英明仁慈,堪稱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最後卻在明知道禁海的危害的時候,給他的後人留下了“有理可尋,有理可據”的閉關鎖國政策。

胤礽端坐不動,沉默的思考著,計算著,他可以勸說成功,讓皇阿瑪在今年就全面開放海禁的機率有多高。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現在的大清到了1717年的時候,不再有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引發的五大禁海令。

慢慢的拿正毛筆,小太子認認真真的逐條寫下,原來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在1684年正式下令廢除海禁,允許海外貿易的幾大歷史原因;以及在1717年,讓他親自下旨頒佈那道,遺禍後人幾百年的五大禁海令旨意的各種威脅和憂慮。

下令廢除海禁的原因,其一便是平定三藩之亂,和成功收復了琉球之後,國內局勢穩定,國防鞏固,朝廷沒有了“前朝移民”捲土重來的危機感。其二則是當時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特別尖銳。南方各省的老百姓都處於八年內戰帶來的水深火熱之中,大量土地荒蕪,國家急需沿海老百姓恢復生計,緩和日益嚴重的民族矛盾,以及用四個海關收上來的稅銀填補空虛的國庫。

照此來看,開放海禁的第一個條件目前是完全達到了,但是第二個條件,卻是被他這些日子的折騰快給“蝴蝶”沒了。現在大清的幾個作坊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是特價特供給全國老百姓,加上牛痘以及現在馬上要研製出來的青蒿素等等,都可以為滿清政府取得了一部分漢人的民心。

最重要的是,大清國和康熙皇帝本人現在不是急缺銀子的狀態。戶部的國庫和皇阿瑪的私庫都推的滿滿的銀錠子。

胤礽在開放海禁的“其二條件”上畫了個圈以示重點,已經長肉肉,有了嬰兒肥的小胖臉滿滿的肅穆莊重。

再看看歷史上從1715年到1717年發生的事。首先,內憂:從當年的明清戰爭,和當時的天災人禍開始,到順治皇帝時期的遷民禁海,再到康熙皇帝早年延續父輩的遷民禁海,八年內戰,長久以來導致東南沿海一帶是民不聊生,制度全無。

雖然有了前面的三十年的休養生息,開放海禁,但還是有很多無食無屋的農民變成了海上流民“海寇”,肆意的燒殺搶奪海上往來商販和沿海居民。

有的“海寇”更是因為對滿清政府的世代仇恨開始和那些流亡的“前朝遺民”合作,把搶來的米糧都往這些“反清志士”手裡輸送,讓朝廷不堪其憂,也讓本來在1715年嚴詞拒絕滿清大臣們“重新禁海”的康熙皇帝產生了動搖。

恰巧這時候,又有葡萄牙,荷蘭等殖民國家侵佔了南海海域的澎湖列島一帶,對著往來船隻和“海寇”一樣毫無人性的,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上有滿清保守派的不配合,下有被洋人收買的漢人內奸們的協助,讓朝廷發兵剿滅這些無恥可恨的侵略者的戰事每每都以失敗告終。

如此風雨飄搖的大清國,讓已近暮年,日趨保守的康熙皇帝實在是有心無力,再加上他的兒子們之間的你爭我奪,骨肉相殘的事實,更是讓他心力憔悴。

在此背景下,壓倒康熙皇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了。曾經和康熙皇帝結為盟友,聯手擊敗噶爾丹的策妄阿拉布坦大汗從準格爾打進了西藏,對著大清舉起了矛頭。

康熙皇帝內心深處對於漢人的不信任在此時此刻達到了極致,他深怕在他平定準格爾戰亂的時候,沿海漢人們在他的後背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