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此時的高務若尚不知前方有埋伏,他還在腦子裡盤算這一路抵達新鄭的速度夠不夠快,夠不夠他趕在新年之前回到家中。
新年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尤其是對於一個成年後已經很少能回老家過春節的人而言,倘若有機會趕上,那是一定要趕的。
高務若尚未成年時便因為自覺不是考進士的那塊料,寫信與自己的長兄高務實商量了一番,最後得到兄長的許可前往京師,混了個“國子監讀書”的恩蔭。
“國子監讀書”在大明朝往往並不應該看做一個動詞,而應該看做一個名詞。
洪武初期,根據來源不同,國子學的學生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僅包括各級官員的子弟,還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學生;而民生則是由地方官員保送的民間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國子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則由科貢。”
“洪武元年,生徒選入國子學者,品官子弟為官生,民間俊秀為民生。”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朱元章下詔改國子學為國子監。此後,進入國子監學習的學生通稱監生,其中品官子弟稱為廕監,廕監又可分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勞而被授予官職,稱為任子之制。明初沿襲這個制度,規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讓一個兒子承襲其俸祿。後來,請蔭的門檻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請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