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我14歲和家人去香江,第一次回來是79年,我記得當初參觀京城電影製片廠拍攝《小花》的時候,我問劇組一天拍幾個鏡頭,他們說拍四五個。
劇組人員反問我,我說我們一天拍五六十個鏡頭,他們就嚇了一大跳,當時內地拍攝電影,無論是打光,還是鏡頭設定,都還是從前那套老路數,非常落伍,拍一部電影要耗費很長時間。”
三七分背頭,梳得一絲不苟,銀框眼鏡,米色西裝,李謙面前這位“香江電影教父”吳思源“老克勒”範兒十足,頗有些緬懷地回憶起當年回內地的見聞。
李謙搖搖頭,不置可否,“早年間國內人工成本很低,膠片捨不得浪費,多花點時間,少浪費一點膠片,是很合適的做法。”
國內那時候工資多低啊,而且製片廠大部分拿固定工資的,寧肯拍慢點,也不能多浪費膠片。
3:1,甚至個別被逼出來的導演能做到2:1的配片比,那個年代常見的。
意味著每一個鏡頭,平均最多隻有NG兩次的機會。
而且膠片電影無法實時看到拍攝效果,沒洗出來樣片之前,誰都不知道能不能過。
那種情況,只能慢工出細活,上級給的膠片配額就那麼多,寧願慢點,多花時間,都不能浪費膠片。
畢竟人工便宜。
被李謙反駁,吳思源也沒有生氣,依然是一臉隨和,他接著說道,“是啊,李導說的沒錯,那個年代的內地電影,特別認真,他們是真正把電影當成一件藝術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