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一番虛情假意的禮節客套交流過後,伍興滿臉堆笑的向鹿瑪紅行禮,然後客套道:“不知夫人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恕罪恕罪。”鹿瑪紅笑盈盈的回道:“豈敢豈敢,妾身夷狄賤婦,畏威而不懷德,人面而獸心,當投注於水火,豈能受伍鎮撫的大禮。”伍興臉一紅,連忙圓場說:“臺灣也是我大明國土,東番也早就是我大明子民,姓張王李趙,穿華服,說漢語,豈能以夷狄論之?如果將東番等同於夷狄,怕是最反對的,正是東番步兵營的弟兄們吧。”
鹿瑪紅與伍興二人之間的這幾句唇槍舌劍,按照現代網路論壇上的評價標準,那就是皇漢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爭吵。伍興自然是屬於比較極端的皇漢那一派,而鹿瑪紅則是秉承著李守漢所提出來的中華民族思想。伍興的民族主義和鹿瑪紅的中華民族思維碰撞到了一起,自然是要火花四濺了。
伍興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思想之所以能夠在秦法學堂當中得到認可和支援,那是因為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山東人,因為他們的自身遭遇對夷狄充滿仇恨。而同樣的,存在決定意識,鹿瑪紅自己就是所謂的夷狄出身,咋也不可能贊同這種邏輯。而且,也不光是她這位國公府的大少奶奶,南粵軍中差不多有接近一半的人都是所謂的夷狄蠻虜之輩。
在民族認同和劃分上,李守漢一直秉承著文化認同的理念來執行。這一點,他是從客家人那裡偷師而來。遍佈全世界的客家人,從來都是以這樣三條標準來區分辨別你是否是客家人。一、具備客家人血統。二、會講客家話。三、認同客家文化。這三個條件具備兩個,你就是客家人。所以,多年來李守漢一直在自己的轄區內推行漢語教育,推行強制義務教育,讓那些苗瑤溪洞的百姓逐漸會講漢語,認識漢字,從血統認同逐漸變成文化認同,同時,用經濟、政治、軍事手段加快同化的程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