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選好了隨行人員以後,凌皓也順便把自己身邊現在的食客們整合了一遍,看看到時候能不能一起帶進洛邑學宮接受測驗。
反正自己的身份擺在這裡,到時候也不怕洛邑學宮不接受自己這一幫子人啊。
“怎麼樣?可都準備好了嗎?”凌皓隨口問了一句。
“公子,已經盡數安置完畢了。”燕南天抱拳道。
“很好,明日,咱們便啟程前往洛邑。”凌皓點了點頭,揹著手走進了書房。
書房裡掛著一張地圖,上面標註著七國各自的勢力劃分區域,以及洛邑的所在位置。
“嗯……只有過伊水這一條以後才能算是接近洛邑嗎?”凌皓瞅了瞅地圖上的那個方位。
伊水其實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全長264.88公里,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撐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歷史學家稱讚其為“東方的兩河文明”。而在後世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就坐落在伊河兩岸。
伊水,古書之中稱為鸞水,源於陶灣鎮三合村悶頓嶺。《山海經》載:“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載:“伊水出上魏山”。蔓渠山或上魏山,均為悶頓嶺之古名。《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在後世,經過一代代地質工作者多次考察勘探,悶頓嶺的山體結構及地質特點,均屬伏牛山系,故所謂“出熊耳山”之說有誤。伊河沿伏牛山北麓與熊耳山南麓之間,西東流向。由源頭至潭頭鄉湯營村出境入嵩縣,經伊川、龍門、偃師,在顧縣鎮楊村匯入洛河(洛始稱伊洛河,而後入黃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