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錯了?”趙景賢一時愕然。安慶軍械所依靠自己的liliang,造出火輪,連朝廷都曾下旨嘉獎,何以軒帥說這條路錯了?
趙景賢這副錯愕的神情,關卓凡看在眼裡了,但這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事情,因此一時倒不知該如何開口解釋。
清廷的洋務運動最終不能成功,原因有很多,後世對這方面的分析品評,亦不計其數。不過在關卓凡來說,這不是做論文的時候,他只能於瑣碎繁雜的線索之中,抓住最要害的來做文章。
這個時代,不論是朝廷,還是具體經辦的官員,對於洋務這種事,始終是抱著羞羞答答,欲拒還迎的心態,一方面覺得洋人的東西好,該學,另一方面卻又要對洋人“嚴防死守”,不能讓洋人佔去了便宜,更不能讓洋人壞了“大清的門風”!這樣的心態,即使像恭王、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相對開明的人,亦未能免俗。
說白了,設若此時洋務運動忽然成功,官軍居然把洋鬼子的軍隊都趕下了海,那麼隨之而來的,決不會是更多的開放與交流,而多半是——太好了,總算把洋人都打跑了,趕緊關門!
另一種更深刻的心態,則是從上到下,從慈禧到一名平頭百姓都具有的,那就是異常盼望“你們能做到的,我們也能”,而且最好是“不用你們,我們也照樣能”。這個心態,不能說錯,往大里說。這可以算是國家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但是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拿這一條來作為行動的目標,甚至是作為行動的指導,那做出來的事情,多半就要出偏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