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一十五名軍士在閱兵臺前企定,左轉,背向閱兵臺,下槍,拄槍於地,緊貼右腿外側,立正,每名軍士之間,相隔五米――同他們行進中的距離,一模一樣,沒有絲毫變化。
距離近了,腓特烈王儲、卡爾親王看得清楚:中國人的步槍,也是有通條的,之所以沒有同安裝在槍口正下方的刺刀產生衝突,原因也很簡單――刺刀的刀格即護手較長,套住槍口的鐵環和刀身之間,還有一段距離,這個空間,就讓給了通條。
就是說,刺刀的位置,不但在通條之下,甚至還在槍身之下――當然,緊貼槍身。
感覺……好違和啊!
腓特烈王儲和卡爾親王都想不出來:中國人為什麼要對刺刀進行這樣子的“改革”?
這是一個武器創新、換代異常頻繁、甚至可說是“日新月異”的大時代,歐洲諸強,你追我趕,誰也不肯後人,在這上頭,尤以法、普兩國起勁兒。
不過,從一開始,歐洲人就是一個重火力的思路,普魯士尤其如此,於是,對於普魯士人來說,刺刀就成了武器創新、換代的一個例外――在普魯士人心目中,刺刀屬於“冷兵器”、“附屬品”,並不值得如何上心,隨大流就好。
普魯士的軍事訓練中,也沒有專門的“拼刺刀”一類的科目。
所以,實在想不明白――刺刀何以轉到了槍口正下方?
至於這一十五位軍士是做什麼用的,卡爾親王倒是已經隱隱約約猜到了幾分――他發現,每一個軍士的腳下,都有一個白粉劃就的小圓圈,裡面是一個十字交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