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本該是昨天晚上發的,睡著了,痛失全勤T-T】
“跳了!跳了!”6組各24只小白鼠全都抽搐、驚躍起來,包括杜雨蒼、龔嶽亭、施溥濤等幾位中國當時頂尖的生物化學家在內,現場一片歡騰。
這是1965年9月17日清晨,驚厥實驗表明,中國科學家制成的人工胰島素生物活性達到天然胰島素活性的80%。這表明,在長達數十年的國際競爭中,中國科學家第一個取得了人工胰島素結晶。
這被視為在屠呦呦以發現青蒿素獲獎前,中國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但這個成果最終落選,錯失的原因也彷彿烙著時代印記:
1959年底,當我們率先完成胰島素的拆、合,為了避免“帝國主義”同行利用該發現而率先完成人工合成胰島素,科學院等機構的領導選擇“保密”,沒有讓文章發表。一年多後,美國科學家安芬森得出了類似結論,並藉此獲得1972年的諾貝爾獎。
中間成果一路“保密”,當中國人終於在1965年底第一個取得了人工胰島素結晶,並在1978年以此正式“申諾”時,這個成果卻因經濟實用性不足、啟發性較低等原因落選。
“鑑往是為了知今。”在北京大學糖尿病論壇上談起這段往事,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熊衛民自豪和惋惜之情同生。在大量查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有關檔案,與鄒承魯、張友尚、杜雨蒼、施溥濤等當事人深談後,熊衛民較為詳細地還原了這段歷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