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大公六年七月十八日,大明京師應天府新城,大宗伯沈復專程拜見皇帝朱靖垣。
在皇帝辦公室裡面見了禮,沈復遞上了一份自己寫的奏疏:
“陛下,臣以為應該修一份羅馬和泰西諸國史了。”
朱靖垣聽了這句話就是一愣,主要是沒有意識到修史這件事情。
然後就開啟奏疏看了一下,沈復在上面寫了修撰羅馬和泰西諸國史的意義。
首先說明,羅馬和泰西諸國不同於大理和日本。
其領土面積廣闊,國家成分複雜,目前剩餘的人口數量眾多。
關鍵是有了相對較高的文明特徵,有一大批能夠管理社會且擁有編撰文獻能力的遺民。
這些人短時間內不會全部消失。
他們會留下很多記錄,甚至可能會出現民間版本的泰西通史。
如果大明朝廷不修史,等同於將羅馬和泰西曆史的解釋權,放給了這些泰西諸國遺民們。
他們修撰的歷史的態度未必會符合大明的政治立場。
與其這樣,不如大明朝廷官方修撰一份羅馬和泰西諸國史,可以儘可能的簡略,但是可以表明朝廷立場。
以後,禮部在文化宣傳方面,能夠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參照。
藝文部審查文藝作品時也能有一個標準。
大明朝廷理所當然的目標,是將天下生活的其他族群,有選擇的納入大明的天朝體系。
焚書、平墳、拆廟有助於推動這個過程,可以儘可能斬斷其根源。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