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兵力懸疑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再考慮到秦代無論是生產力水平、人口、疆域都遠遠不及漢唐盛世,其軍力之強就可見一斑了。而更可怕的還是秦軍的規模、與恐怖的持續作戰能力,五十萬大軍在國外連續作戰數年時間,後世的歷朝歷代(有了新式交通工具的近現代不算)沒有一個做得到。

誠然,這五十萬人自然包括民夫在內,但後世的其他皇朝也是如此。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古代史家記述戰爭時的習慣,他們一般在戰略行動(特別是出征前)中記述的兵力是指總人數,包括官兵和民夫;但戰術行動中的兵力則專指戰鬥部隊,所以才有那麼多“以少勝多”(注1)的戰例。

沒辦法,寫史書也是給人看的,寫得太枯燥無趣,讀者(主要是皇帝)不想看,他們還怎麼青史留名啊?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但這種時候一般作者會或明示或隱晦地將情況點明(比如專門說明兵種“步騎xx萬”、“戰車xx乘”、“甲士xx萬”之類,其後的資料一般就是隻指戰鬥部隊。),例如韓信背水之戰時打敗的十三萬趙軍,就都是指戰鬥部隊,雖然只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戰鬥部隊

儘管如此,各國的總兵力卻是沒有多少水分的,因為只要不出徵,就不需要多少民夫,也沒有額外的後勤損耗,光是各地駐軍的口糧,國家還是出得起的。而其中能夠用於長期大規模遠征的精銳部隊,則要少很多,例如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之類,各國也就一二十萬頂天了。但人家守城的兵也是兵,如果以他們不能經常遠征外國為由將他們從各國總兵力之中扣去,就會得出一些很搞笑的結論,諸如“漢武帝時能夠遠征大漠的也就幾萬騎兵,哇,原來那時只有幾萬騎兵唐初反擊突厥,六大行軍總管全出,也就幾萬人馬,哇,原來唐朝只有幾萬軍隊”。所以搞清楚古代史家記述戰事的習慣是沒錯的,但若因此以偏概全,想當然地認為古代各國總兵力也是吹出來的,那就真是“拿豆包不當乾糧”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